朱一龙:盗墓笔记世界的“边缘”观察者
2024-04-28 15:55:50

朱一龙:盗墓笔记世界的“边缘”观察者

  我一直认为好的边缘小说作者 ,应当成为一个观察者。朱龙

  即我只需要设计好了我的盗墓的观世界构成 ,世界规则,笔记人物人设(比如人物的世界思维方式、个性特点等),边缘作者需要做的朱龙就是把这个人物放入其中。

  然后 ,盗墓的观开始观察。笔记

  那么他的世界选择 ,他的边缘故事 ,都是朱龙“我”观察而来,“我”没有干涉任何人物的盗墓的观任何思维方式 ,任何关键点的笔记任何发展方向  ,“我”成为了一个观察者 。世界

  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 ,这会让你觉得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即使把你放入这个世界,以你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能够演绎一番精彩纷呈。(但我觉得前提是这个世界的设定必须相当的完整、严谨和真实,这样人物的选择的才能被给予最大的自由度)

  比如斯蒂芬金 ,富坚义博,总有朋友开玩笑说这俩都是每隔一段时间去那个“真实”存在的世界溜了一圈 ,然后回来接着写故事(笑) 。

  而今天当我看到这篇访谈的时候,我仿佛看到另一个除了作者之外的观察者 :

  

在朱一龙看来,他饰演的吴邪「不希望演得太多,设计得太多 ,我希望这回吴邪是自然地生活在盗墓世界里 。」——

时装LOFFICIEL《朱一龙,不疾不徐 ,迎风而行》

  “生活” ,这就如同一个万事俱备上好“发条”(这个发条是指设定好了人物性格 、思维方式等)的角色放入了盗墓笔记的世界中 ,然后他成为了第三人 ,不再以带有自己本身的设计和演去决定人物的表现方式,而是让他去“生活” ,而自己本尊则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观察者”。

  朱一龙:盗墓笔记世界的“边缘”观察者

  前段时间 ,在伙伴的讨论中学习到狄德罗《演员奇谈》中对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观点 :他认为

  演员应该十分冷静 ,保持清醒的理智;他要表演的不是感情本身 ,而是感情的外在标志。进而总结出的结论是,不动感情的演员才是好的演员,这种看上去有些悖论的说法 。

  我当时很是不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观众,我时常认为我是透过演员的情感表达,才感受到角色情感 ,进而产生共鸣,即感同身受 ,这是一个观众的“入戏” ,那如果演员本身没有动感情,这种表达是真的可以传递出来吗 ?

  在狄德罗的理论中 ,是可以的。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理解狄德罗的“理想范本” 。在他的理论中  ,认为演员在创造角色时,不应每次都借助自身的敏感,即自然禀赋(人的品格 、仪表、声音、判断能力、灵敏的感觉)去激发演员对于角色的情感 ,他认为 :

  

依靠自然禀赋的演员往往演的一塌糊涂,只是偶尔十分精彩。

  演员舞台创作的注意中心应是以理智控制情感

  

凭思索 ,凭想象和记忆 ,凭对人物性格的钻研,凭经常模范一种理想的范本

  他应该是一个头脑冷静、判断力高的旁观者 。

  

有模范一切的才艺 ,……有扮演任何一种性格和角色的无往而不相宜的本领

  演员在模范理想范本的时候 ,表现出的外在标志,让观众深信不疑的认为演员就是角色本身 ,从而产生了移情 ,也就是即使演员不动情 ,但是观众因为自己的感情投射而以为演员也动了感情。

  这解释了 ,我认为演员不动感情,观众就会不动感情 ,所以不动感情的演员不会打动观众这一看似的悖论。

  朱一龙
:盗墓笔记世界的“边缘”观察者

  但是狄德罗的理论关键就在于“表现”“外在”“符号”对于表演的重要意义 :即对角色反复钻研而出的、体现内心感情的外在符号——形体动作,以及表演的技巧。由于表演毕竟是可视性的,这种仰赖于视觉形象的艺术 ,需要形体动作得以生动展现角色形象,而且这种技能还需要不断的磨炼并且加以揣摩 ,这样形形色色的感情波澜 ,就不只是存在于完全依靠自然禀赋宣泄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是对无数个“理想范本”的模仿,而对“理想范本”的设计也是表演的创作所在。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朱一龙老师之前的一些角色可以直观的诠释“符号”对于表演的作用 。

  比如豆子 :

  

其实这个角色和我本人特别不像 ,好多时候得‘演’就是那个角色我真的观察了好多人 ,然后从我认为那些不靠谱的青年身上,去吸取了他们的一些特点 。——朱一龙

  比如沈巍 :

  

因为这个角色心里的东西很多,但是其实在镜头前能呈现的东西又不是那么多 ,所以我就希望能通过一些小的设计,和一些小的表情更多地去传达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要不然这个人物会变得比较单一一点——朱一龙

  比如一些对相似角色诠释时的思考:

  

我比较喜欢研究人物的内心变化  ,然后对于观察别人的行为之后, 这个人物他在想什么 ,我从剧本、每天做功课的时候 ,我就特别喜欢研究这样的事情——朱一龙

  

我没有太考虑过说什么人设啊 ,标签啊,我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设,就是这两个角色我感觉他们有一些雷同的话 ,我尽量把它们作出一些调整,尝试 一些自己没有用过的方式 ,虽然他们类型可能情节会有惊人的相似 ,但是我想在同样一个命题作文的情况下,我能不能用别的方式去展现一下 。——朱一龙

  那么再回到一开始的“不希望演得太多 ,设计得太多,我希望这回吴邪是自然地生活在盗墓世界里 。”是否意味着抛弃“符号”在角色表演中的作用 ,而使自己成为角色 ,让自己的反映成为角色的反映呢 ?我来谈谈比较个人的、并不专业的看法。

  首先“符号”对于表演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是最直观的传达,《重启》有设计吗,我认为还是有的 ,但这可能不是对角色“理想范本”的设计 :

  

这一次吴邪这个角色的难度在于 ,他一出来就是满级的状态 ,就是他所有的经历,和他所有的伙伴,已经形成一个固有的关系 ,是一个反向的  ,不断挖掘自己的过程 。其实按照常规来说 ,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经历过之后 ,遇到什么危险,突然要死了 ,然后再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戏吴邪一出来 ,他就要面对自己寿命即将终结的这样一个事实,然后反着去找寻接下来他到底要做什么 ,思考前半生发生的这些事情 ,然后兄弟之间的感情等等。——朱一龙

  在既定事实已成的情况下 ,反向人物逻辑,对环境的预设成为了这次的“理想范本”,因此他花了大量的工作与三叔进行交流  ,去捋顺角色的人物关系 ,以及吸收作者本身对吴邪的评价。

  

这个题材是我没有接触过的  ,然后这回是三叔自己的东西 ,也跟三叔聊了 , 他这回也会亲自坐镇 ,他每天都在剧组已经住很长时间了 。你可以跟作者直接的交流 。我觉得一定比我自己去揣摩,一定会更好一些 ,因为毕竟是三叔自己的东西。——朱一龙

  在此基础之上,把人物放进环境之中,由外(环境的“理想范本”)而内(感受人物)再外(形成人物的“理想范本”)从而达到“吴邪自然的生活在盗墓笔记的世界里”这一效果 。

  而他在采访以第三人称“吴邪”去描述自己的理解

  

你(南派三叔)对吴邪稍微好一点。——朱一龙

  一方面表明他确实曾经成为角色体验过人物的心路历程之后发自内心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回归自己 ,做到角色与本人的脱离 。

  

我就希望每次跟角色告别的时候,就彻底跟他分开了 。然后回归到生活,见到自己熟悉的人,其实很快就能拉回到生活的状态里  。——朱一龙

  这也是印证了之前的 ,演员“不动情”的一种理解吧 ,因为他很清楚,他本人并不是他所演的角色。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将整篇随笔中心点 ,称他为盗墓笔记世界的“边缘”观察者 ,因为我感觉他是游走在角色和角色“观察者”之间的,这种边界感其实并不是那么的明晰 ,仿佛黄昏日落,白昼未尽,黑夜未临。

  朱一龙�:盗墓笔记世界的“边缘”观察者

  而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 ,狄德罗认为:

  

据说演员没有任何性格 ,因为他们在表演所有性格的同时丧失了自然赋予他们的性格,他们从而变得虚假,我以为人们把原因当做结果了。演员之所以能表演各种性格正是因为他们本来没有性格 。

  是不是与朱一龙老师对于自己的评价又有着那么丝丝相似之处呢  ?

  而这个也与他认为的“演员保持自己的神秘感是有利于塑造角色”的想法殊途同归  ,收敛自己的存在更多面的外放和表达留给角色 ,也是我认同的对于演员的定义 。

  以上仅仅是自己的一些比较粗浅和个人的想法 ,作为一个外行在阅读时的直观感受,肯定会有主观的东西在里面,欢迎交流  。

  最后期待盗墓笔记的呈现,演员之路未来可期 。

(作者:汽车音响)